提起抗日战争题材的电( diàn)视剧,我想大多数人脑海( hǎi)中的第一时间浮现出的( de)就是八路军战士们吹响( xiǎng)冲锋号、大刀向鬼子头上( shàng)砍去的画面,这几乎都快( kuài)要成了一种“刻板印象”。然( rán)而,近期播出的抗战题材( cái)电视剧《归队》却在开篇就( jiù)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,我( wǒ)们看到的不再是热血的( de)集体冲锋,而是一个在寒( hán)风中脸冻得发紫、从马粪( fèn)中扒拉出未消化的玉米( mǐ)粒下咽的孤勇战士。之所( suǒ)以这部剧如此的特殊,是( shì)因为它向我们讲述了中( zhōng)国抗战史上一段极为特( tè)殊的存在:东北抗日联军( jūn)。

1
东北抗日联军,简称抗联( lián)。1931年“九一八”事变后,日本侵( qīn)略者占领东北,建立了伪( wěi)满洲国,企图将这片黑土( tǔ)地变为殖民地。也就是在( zài)此时,中国共产党所领导( dǎo)的游击队,联合东北各地( dì)方抗日义勇军共同组成( chéng)了“东北抗日联军”,开始在( zài)白山黑水之间,为打击侵( qīn)略者、争取民族解放展开( kāi)了不懈地抗争。
与当时国( guó)内其他战场相比,东北大( dà)地上并没有大规模的正( zhèng)规军,抗联的战士们很多( duō)都是由农民、猎户或者教( jiào)书先生等普通老百姓组( zǔ)成,他们在民族危亡之际( jì)自发拿起枪,在极端恶劣( liè)的条件下展开了长达十( shí)四年的艰苦抗争。在没有( yǒu)后方补给、缺衣少食、甚至( zhì)连子弹都要反复捡拾利( lì)用的艰难情况下,他们却( què)以血肉之躯在白山黑水( shuǐ)间与敌人周旋,十四年间( jiān)共毙伤日军及伪军共20多( duō)万人,牵制关东军70多万,书( shū)写了中国抗战史上最顽( wán)强的抵抗篇章。
而在这十( shí)四年的抗争中,无数的抗( kàng)联将士们也将自己的热( rè)血抛洒在这白山黑水间( jiān)。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( wù)就是抗联第一路军总司( sī)令杨靖宇将军。1940年,与日军( jūn)周旋许久的杨靖宇将军( jūn)在战斗中牺牲,事后日军( jūn)在解剖他的遗体时,发现( xiàn)他的胃里面一粒粮食也( yě)没有,只有草根和棉絮,连( lián)日军都称其为“英雄”。
这就( jiù)是东北抗联,它的历史既( jì)伟大又悲壮。而《归队》便是( shì)从这样的历史脉络中生( shēng)长出来的,这部剧聚焦抗( kàng)联一支失散的小队,通过( guò)他们的故事,将这段鲜为( wèi)人知的历史带到我们面( miàn)前。在这部剧中,并没有将( jiāng)镜头简单停留在战争戏( xì)码上,而是通过细节还原( yuán)了抗联的生存困境:冻得( dé)发紫的双手、破烂的棉袄( ǎo)、用野菜充饥的无奈……这些( xiē)画面不仅展现出了战争( zhēng)的残酷,更让我也仿佛置( zhì)身于那个冰冷却炽热的( de)年代,与抗联战士们同呼( hū)吸共命运,对这些普通战( zhàn)士的坚韧肃然起敬。
2
在以( yǐ)往抗战剧中,对主角人物( wù)的塑造往往都是采用“英( yīng)雄传奇模式”,但《归队》选择( zé)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径( jìng),它是以鲁长山带领的失( shī)散小队为载体,构建了一( yī)幅草根英雄的群像画卷( juǎn)。在这些角色中,没有一个( gè)是“高大全”的形象,他们会( huì)害怕、会争吵、会迷茫,我在( zài)这部剧中看到的不再是( shì)传统抗战剧中那种高昂( áng)的英雄主义,而是普通人( rén)面对生死时的复杂情感( gǎn)。
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二( èr)集里,李乃文饰演的汤德( dé)远在突围路上遇到了身( shēn)负重伤的李二毛,两人虽( suī)不是来自同一支部队,但( dàn)汤德远却并没有抛弃这( zhè)个战友,依旧拖着他在深( shēn)山老林里寻找走出去的( de)路,但当两天过去后,面对( duì)二人的困境,汤德远无奈( nài)之下只能尊重了李二毛( máo)的选择,但当他离开后,他( tā)的内心却在进行着复杂( zá)的斗争,最终,他决定不抛( pāo)弃战友,然而当他转身返( fǎn)回时,一切都为时已晚。
正( zhèng)是这些“普通人的矛盾”,让( ràng)这部剧更具真实感。它跳( tiào)出了传统抗战剧的窠臼( jiù),用许多个体的故事,串联( lián)起抗联战士的集体抗争( zhēng)历史。也让我们看到英雄( xióng)不再是天生的,而是在困( kùn)境中一步一步被塑造的( de)。
3
《归队》的亮点不仅在于其( qí)对于普通战士的刻画,更( gèng)在于其从整个社会底层( céng)出发的叙事视角。
在跟随( suí)着失散小队的战士们的( de)脚步逐渐“归队”的同时,一( yī)副当时东北底层社会的( de)大画卷也在我们面前逐( zhú)渐展开。我们不但能看到( dào)敲骨吸髓的黑心矿主、唯( wéi)利是图的棺材铺老板,也( yě)能看到舍命报信的村民( mín)、敢爱敢恨的酒馆老板娘( niáng)、坚守大义的土匪等。剧情( qíng)里充满了对复杂人性的( de)展现,也让这段历史变得( dé)离我们更近了一些。
在剧( jù)中,对于“葱山小白马”及其( qí)带领的土匪组织就是这( zhè)种底层叙事典型的代表( biǎo)。一开始,他们是以一种反( fǎn)面的角色出场的,但当看( kàn)到侵略者要强暴同胞时( shí),毫不犹豫便出手相助,而( ér)在后面的剧情中,从受伤( shāng)的老三的口中我们也能( néng)得知,这些人其实原本也( yě)都是普通的老百姓,只因( yīn)为不愿意家园被侵略者( zhě)毁坏,而迫不得已走上了( le)这条路。从剧情的发展脉( mài)络,也结合历史的大背景( jǐng),我想这支土匪,最终会在( zài)鲁长山等人的感召下,加( jiā)入抗联的。
可以说,《归队》这( zhè)部剧让抗联的历史不再( zài)是遥远的教科书,而是从( cóng)底层视角出发,将鲜活的( de)故事呈现在我们眼前,讲( jiǎng)述一个与每个普通人息( xī)息相关的故事。
4
《归队》,并不( bù)仅仅是直观层面的“物理( lǐ)归队”,更是一种深层次上( shàng)的“时代归队”。对当下的年( nián)轻观众而言,东北抗联的( de)历史或许并不熟悉,甚至( zhì)觉得它离自己很远。而《归( guī)队》通过这种“草根视角”,让( ràng)我们得以从“民”的角度重( zhòng)新进入那段历史,去理解( jiě)平凡人的勇气与牺牲,从( cóng)而在精神上完成一次与( yǔ)历史的对接。东北抗联的( de)历史不是遥远的传奇,而( ér)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民( mín)族记忆。“归队”也并不仅仅( jǐn)是剧中人物的选择,更是( shì)我们每个人与历史、与民( mín)族精神的一次归队。
历史( shǐ)并不只是宏大的口号和( hé)战役,更是由无数普通人( rén)的血与泪、勇气与信念共( gòng)同汇成的滚滚洪流。希望( wàng)这部《归队》,能成为年轻一( yī)代理解东北抗联的入口( kǒu),也成为我们在喧嚣时代( dài)里,再次聆听平民史诗的( de)契机。